早幼教
教育与丰收,根本在于教育
新闻标签
发布日期
2018-11-15 17:03:37
阅读
1602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会过时的话题。父母在孩子的身上都给予了厚望,无论是幼儿园、小学、高中、大学……孩子每一个阶段的成长,父母都在关注着。尤其是现在,人们的教育观念在更新,早期教育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创造一个丰收的季节。

  神农氏制耒耜、种五谷,开启中华农耕文明,为农民之始祖。前不久,值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亿万农民的贺词中指出,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希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重农崇农文化之培植,根本在于教育。

  101年前,江苏苏州?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教员叶圣陶率全校师生,在校园内的一片荒地上,破土开荒,挥锄躬耕,既可炼筋骨,更可磨意志。所开辟的农场名为生生。生生,即先生与学生。以生生农场为标志,叶圣陶发动的?直教改足以载入中国教育史册。通过农场劳作并撰写《农场日志》,学生实现身心相长,文理兼修,知行合一。这块土地是“劳动、研究、游戏、享乐的地方,换一句话说,简直是极乐世界”。然蜚短流长,教改竟成众矢之的。因“迁移”几穴“无主荒坟”而掀起轩然大波,此乃外因。内因却在于,镇上居民送孩子上学,只为读书,且仅注重语、数、外三科,而非农作。叶圣陶不畏蜚语,期中与期末各召开一次“恳亲会”,陈列农场的收获,瓜果蔬菜与学业成果,诚邀家长甚而镇上居民观摩与品鉴,分享农业与教育的双丰收。

  进入新时代,?直教改启示如下:

  坚定文化自信这股深沉力量,教育跟农业共具传承性。安土重迁、聚族而居的生存,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起居,兄友弟恭、长幼有序的伦常,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的德行,尤其耕读传家,这些中华文明的基因皆蕴含于中华农耕文明。中共中央政治局2018年9月21日举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教育之职责便在于,把这块根化作学生的魂,使炎黄子孙,无论身在何处何时,皆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坚守民族复兴这个百年梦想,教育比农业更具基础性。司马迁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习近平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最深的潜力也在农村。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国人民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发展乡村教育,既关涉民族复兴之大业,又关涉国家安全之重器。

  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育与农业具有同构性。“农神”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既育苗,更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学生,要像小树那样健康成长,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在叶圣陶眼中,“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开辟生生农场即深悟教育之谛、探寻教育之本。儿童犹如幼苗,其“本质是创造的,进化的,所以教育愈进步,他们便养成更健全的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收获成果而论,春祈秋报,教育与农业皆有滞后性,固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华夏亿万农民的狂欢,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佳节,既为农业盛宴,亦为教育华筵。把握农业与教育之内在关联,脚踏长育万物与养育英才的神州大地,丰收的喜悦必将绽放于同心奋力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亿万师生的朵朵脸庞。(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文/BBunion编辑部
首页 | 品牌中心 | 课程中心 | BBunion资讯 | 加盟BBunion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专题页 | 手机版

热门标签: 早教加盟中心 | 早教加盟 | 早教中心排名 | 早教加盟网 | 早教中心 | 早期教育 | 早教 | 早教投资 | 早教机构 | BBunion早教 | BBunion国际早教 | BBunion | 早教加盟 |

地址: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893号泰地海西中心B座17层                    备案号:闽ICP备14009374号-2
Copyright ©百年优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 电话: 400-0078-777    0592-5980277